1402年的那个午后,李景隆站在金川门的阴影里,手心全是汗。城门轴“嘎吱”一声转动的时候,他大概没想过——仅仅两年后,自己会被关进这座城的另一扇门里,连口饱饭都吃不上。
一、名将之后,草包将军
李景隆的起点太高了。父亲李文忠是谁?朱元璋的亲外甥,开国六公爵之一,死后配享太庙的狠角色。他袭爵曹国公那年,朝野都盯着这个“爱读兵书,举止雍容”的贵公子,建文帝还让他管左军都督府,亲热地喊“李大哥”。
可战场……唉。1399年白沟河一战,他带着朝廷精锐六十万——对,你没听错,六十万!——被朱棣打得只剩十几人骑马逃命。史书写得刻薄:“景隆贵公子,不知兵。”(《明史·李景隆传》)后来有人偷偷叫他“草包国公”,打仗不行,逃跑第一名。
为啥建文帝不杀他?啧,有人说皇帝心软,也有人说……李家树大根深啊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金川门那一转,改写了历史
1402年6月,燕军兵临南京城下。方孝孺在殿上吼着要杀李景隆谢罪,建文帝却让他去和朱棣谈判。结果呢?李景隆刚回城,转头就和谷王朱橞开了金川门。
《明史》冷冰冰两行字:“乙丑,燕兵犯金川门。谷王橞及李景隆叛,纳燕兵,都城陷。”(《恭闵帝纪》)
更吊诡的是城门刚开,皇宫就烧起来了!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。你说巧不巧?朱棣后来对外宣称皇帝自焚,可灰烬里那几具焦尸……谁知道是谁呢?
三、新朝的“头号功臣”,群臣的眼中钉
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,嚯,好家伙!李景隆居然位列百官之首: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子太师,岁禄哐哐往上涨。上朝站最前排,议事坐主位,连出生入死的靖难老将都得憋着气给他行礼。
这帮武将能服气?郑村坝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丘福、朱能,看李景隆的眼神怕是要淬出毒来。《明史》写得更直白:“诸功臣咸不平”——五个字底下,全是刀光剑影。
四、从削权到软禁:朱棣的“秋后算账”
好日子撑了不到两年。1404年春天,周王朱橚突然跳出来揭发:“李景隆收过我贿赂!建文年间的事!”紧跟着刑部尚书郑赐弹劾他“谋为不轨”。
朱棣轻飘飘一句“勿问”,压下了风波。
可秋天刚到,成国公朱能带头发难,六科言官集体上书:“李景隆和弟弟李增枝在家囤兵器养死士!”这次罪名升级成“谋逆”了。差点忘了说……李增枝也是奇葩,哥哥当叛徒,他闷声在荆州圈了上千亩地,养几百个家丁天天操练。
朱棣终于掀了桌子:夺爵!圈禁!抄家!
李景隆的结局,《明史》就剩一行字:“幽私第,没其财产。景隆绝食旬日不死,至永乐末乃卒。”
五、软刀子杀人的政治逻辑
回头想想,朱棣真信得过李景隆吗?怕是城门一开就判了他死刑。
先用他:刚夺位需要“建文旧臣投诚”的招牌,李家名望摆着;
再晾他:赏虚职架空实权,等旧朝势力清理干净;
最后杀:纵容言官罗织罪名,连“多立庄田”都能扯成谋反……
最讽刺的是抄家清单。史书说搜出“僭用器物”,可老朱家的王爷们谁不用?说到底——叛徒的价值,只在城开门落的那一刻。
李景隆被关在南京旧宅的最后十年,每天对着一院子兵丁发呆。听说他绝食过,饿得啃被子也没死成。邻居偶尔听见院里摔碗骂街,骂朱棣?骂建文帝?还是骂自己?……谁知道呢。
倒是他爹李文忠的墓在钟山北麓修得气派,石碑上刻着“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”。两代人的命运背道而驰,像极了对“忠叛”二字的注脚。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安徽省
